切换到繁体 无障碍浏览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发布>>通知公告>> 正文

 

 

关于印发《山西省省属企业违规经营投资与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实施办法》的通知

省直有关部门,省国资运营公司,各省属企业:

《山西省省属企业违规经营投资与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实施办法》已经省委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中共山西省纪委机关         中共山西省委组织部     

中共山西省国资委委员会    

2020年7月25日       

山西省省属企业违规经营投资与

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省属企业违规经营投资与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工作,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重大决策科学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的意见》(国办发〔2016〕63号)《山西省国有企业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办法》(山西省人民政府令第272号)等法律法规和文件,按照山西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总体要求,参照《中央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实施办法(试行)》(国务院国资委令第37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省属企业是指山西省人民政府明确由山西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国资委)监管的国有企业。

山西省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省国资运营公司)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违规经营投资与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以下简称责任追究)是指省属企业经营管理有关人员违反规定,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职责,在经营投资与重大决策中,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或其他严重不良后果,无论责任人是否在岗、离岗或者退休,经调查核实和责任认定,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的工作。

前款所称重大决策,是指《山西省国有企业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办法》(山西省人民政府令第272号)规定的事项。前款所称规定,包括国家法律法规、国有资产监管规章制度和企业内部管理规定等。前款所称未履行职责,是指未在规定期限内或正当合理期限内行使职权、承担责任,一般包括不作为、拒绝履行职责、拖延履行职责等;未正确履行职责,是指未按规定以及岗位职责要求,不适当或不完全行使职权、承担责任,一般包括未按程序行使职权、超越职权、滥用职权等。

第四条 责任追究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依法依规问责。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绳,按照国有资产监管规章制度和企业内部管理规定等,对违反规定、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职责,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或其他严重不良后果的企业经营管理有关人员,严肃追究责任,实行终身问责。

(二)坚持客观公正定责。贯彻落实“三个区分开来”重要要求和《山西省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办法(试行)》《山西省支持干部改革创新合理容错办法(试行)》《山西省省属企业领导人员改革创新合理容错实施意见(试行)》,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调查核实违规行为的事实、性质及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既考虑量的标准也考虑质的不同,认定相关人员责任,保护企业经营管理有关人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恰当公正地处理相关责任人。

(三)坚持分层分类追责。省国资委和省属企业原则上按照国有资本出资关系和干部管理权限以及损失、影响程度界定责任追究工作职责,分层组织开展责任追究工作,对企业相关责任人进行追究处理,形成分层分类、有效衔接、上下贯通的责任追究工作体系。

(四)坚持惩治教育和制度建设相结合。在对相关责任人严肃问责的同时,加大典型案例总结和通报力度,实行禁入限制管理,加强警示教育,发挥震慑作用,推动省属企业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堵塞经营管理漏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建立问责长效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第五条 在责任追究工作过程中,发现企业经营管理有关人员违纪、职务违法或属于其他有关部门责任追究职责范围的问题和线索,应当移送相应的纪检监察机构或有关部门查处;涉嫌犯罪的,应当移送国家监察机关或司法机关查处。

第二章 责任追究范围

第六条 省属企业经营管理有关人员违反规定,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职责致使发生本办法第七条至第十九条所列情形,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或其他严重不良后果的,应当追究相应责任。

第七条 重大决策方面的责任追究情形:

(一)未按照规定程序和议事规则决策的。

(二)超越职权决策的。

(三)对违法违规的决策不反对、不制止的。

(四)对有时限要求的重大决策事项久拖不决的。

(五)拒绝、推诿、拖延执行决策,导致决策不能全面、及时、正确实施的。

(六)不完全执行、变相执行或者执行中偏离决策方案,导致决策不能全面、及时、正确实施的。

(七)决策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决策执行中发生不可抗力等影响决策目标实现的,决策执行单位未及时报告的。

(八)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公司章程或者有关规定应当进行责任追究的情形。

第八条 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方面的责任追究情形:

(一)对省委、省政府作出的改革发展重大部署安排,不按要求执行、拒绝执行或拖延执行等。

(二)推动山西省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及“双百行动”等任务不明确、责任不清晰,以及无正当理由未能实现改革预期目标的。

(三)未建立健全改革领导体制机制,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等改革责任落实不到位,导致改革推进不力、进度缓慢等。

(四)未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对待改革发展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影响企业经营效益等。

(五)未实现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统一,党组织与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权责边界不清,党建工作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等。

第九条 集团管控方面的责任追究情形:

(一)违反规定程序或超越权限决定、批准和组织实施重大经营投资事项,或决定、批准和组织实施的重大经营投资事项违反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决策部署以及国家有关规定。

(二)对有关集团管控的规定未执行或执行不力,致使发生重大资产损失对生产经营、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

(三)对集团重大风险隐患、内控缺陷等问题失察,或虽发现但没有及时报告、处理,造成重大资产损失或其他严重不良后果。

(四)所属子企业发生重大违规违纪违法问题,造成重大资产损失且对集团生产经营、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或造成其他严重不良后果。

(五)对有关监管机构就经营投资有关重大问题提出的整改工作要求,拒绝整改、拖延整改等。

(六)对非任期内决策或实施的经营投资项目管控不善或出现风险处置应对不力,造成重大资产损失或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第十条 风险管理方面的责任追究情形:

(一)未按规定履行内控及风险管理制度建设职责,导致内控及风险管理制度缺失,内控流程存在重大缺陷。

(二)内控及风险管理制度未执行或执行不力,对经营投资重大风险未能及时分析、识别、评估、预警、应对和报告。

(三)未按规定对企业规章制度、经济合同和重要决策等进行法律审核或审核不到位。

(四)未按规定积极主动采取法律措施、怠于行使诉讼权利导致案件诉讼时效届满或关键性证据灭失。

(五)未执行国有资产监管有关规定,过度负债导致债务危机,危及企业持续经营。

(六)恶意逃废金融债务。

(七)瞒报、漏报、谎报或迟报重大风险及风险损失事件,指使编制虚假财务报告,企业账实严重不符。

第十一条 购销管理方面的责任追究情形:

(一)未按规定订立、履行合同,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职责致使合同标的价格明显不公允。

(二)未正确履行合同,或无正当理由放弃应得合同权益。

(三)违反规定开展融资性贸易业务或“空转”“走单”等虚假贸易业务。

(四)违反规定利用关联交易输送利益。

(五)未按规定进行招标或未执行招标结果。

(六)违反规定提供赊销信用、资质、担保或预付款项,利用业务预付或物资交易等方式变相融资或投资。

(七)违反规定开展商品期货、期权等衍生业务。

(八)未按规定对应收款项及时追索或采取有效保全措施。

(九)未按规定处理涉税事项。

第十二条 工程承包建设方面的责任追究情形:

(一)未按规定对合同主体和合同标的进行调查论证或风险分析。

(二)未按规定履行决策和审批程序,或未经授权和超越授权投标。

(三)违反规定,无合理商业理由以低于成本的报价中标。

(四)未按规定履行决策和审批程序,擅自签订或变更合同。

(五)未按规定程序对合同约定进行严格审查,存在重大疏漏。

(六)工程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物资、货物、服务未按规定招标或规避招标。

(七)转包、违反规定分包等。

(八)违反合同约定超计价、超进度付款。

(九)工程组织管理混乱,致使工程质量不达标,工程成本严重超支。

第十三条 资金管理方面的责任追究情形:

(一)违反决策和审批程序或超越权限筹集和使用资金。

(二)违反规定以个人名义留存资金、收支结算、开立银行账户等。

(三)设立“小金库”。

(四)违反规定集资、发行股票或债券、捐赠、担保、委托理财、拆借资金或开立信用证、办理银行票据等。

(五)虚列支出套取资金。

(六)违反规定超发、滥发职工薪酬福利。

(七)因财务内控缺失或未按照财务内控制度执行,发生资金挪用、侵占、盗取、欺诈等。

第十四条 转让产权、上市公司股权、资产等方面的责任追究情形:

(一)未按规定履行决策和审批程序或超越授权范围转让。

(二)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违反相关规定。

(三)隐匿应当纳入审计、评估范围的资产,组织提供和披露虚假信息,授意、指使中介机构出具虚假财务审计、资产评估鉴证结果及法律意见书等。

(四)未按相关规定执行回避制度。

(五)违反相关规定和公开公平交易原则,低价转让企业产权、上市公司股权和资产等。

(六)未按规定进场交易。

第十五条 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责任追究情形:

(一)未按规定进行可行性研究或风险分析。

(二)项目概算未按规定进行审查,严重偏离实际。

(三)未按规定履行决策和审批程序擅自投资。

(四)购建项目未按规定招标,干预、规避或操纵招标。

(五)外部环境和项目本身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未按规定及时调整投资方案并采取止损措施。

(六)擅自变更工程设计、建设内容和追加投资等。

(七)项目管理混乱,致使建设严重拖期、成本明显高于同类项目。

(八)违反规定开展列入负面清单的投资项目。

第十六条 投资并购方面的责任追究情形:

(一)未按规定开展尽职调查,或尽职调查未进行风险分析等,存在重大疏漏。

(二)财务审计、资产评估或估值违反相关规定。

(三)投资并购过程中授意、指使中介机构或有关单位出具虚假报告。

(四)未按规定履行决策和审批程序,决策未充分考虑重大风险因素,未制定风险防范预案。

(五)违反规定以各种形式为其他合资合作方提供垫资,或通过高溢价并购等手段向关联方输送利益。

(六)投资合同、协议及标的企业公司章程等法律文件中存在有损国有权益的条款或国有权益保护条款缺失,致使对标的企业管理失控。

(七)违反合同约定提前支付并购价款。

(八)投资并购后未按有关工作方案开展整合,致使对标的企业管理失控。

(九)投资参股后未行使相应股东权利,发生重大变化未及时采取止损措施。

(十)违反规定开展列入负面清单的投资项目。

第十七条 改组改制方面的责任追究情形:

(一)未按规定履行决策和审批程序。

(二)未按规定组织开展清产核资、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

(三)故意转移、隐匿国有资产或向中介机构提供虚假信息,授意、指使中介机构出具虚假清产核资、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等鉴证结果。

(四)将国有资产以明显不公允低价折股、出售或无偿分给其他单位或个人。

(五)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破产重整或清算等改组改制过程中,违反规定,导致发生变相套取、私分国有资产。

(六)未按规定收取国有资产转让价款。

(七)改制后的公司章程等法律文件中存在有损国有权益的条款或国有权益保护条款缺失。

第十八条 境外经营投资方面的责任追究情形:

(一)未按规定建立企业境外投资管理相关制度,导致境外投资管控缺失。

(二)开展列入负面清单禁止类的境外投资项目。

(三)违反规定从事非主业投资或开展列入负面清单特别监管类的境外投资项目。

(四)未按规定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有效风险防控措施对外投资或承揽境外项目。

(五)违反规定采取不当经营行为,以及不顾成本和代价进行恶性竞争。

(六)违反本章其他有关规定或存在国家明令禁止的其他境外经营投资行为的。

第十九条 其他违反规定,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职责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或其他严重不良后果的责任追究情形。

第三章 资产损失认定

第二十条 对省属企业违规经营投资与重大决策造成的资产损失,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依据有关规定认定资产损失金额,以及对企业、国家和社会等造成的影响。

第二十一条 资产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直接损失是与相关人员行为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损失金额及影响;间接损失是由相关人员行为引发或导致的,除直接损失外、能够确认计量的其他损失金额及影响。

第二十二条 省属企业违规经营投资与重大决策资产损失300万元以下为一般资产损失,300万元以上3000万元以下为较大资产损失,3000万元以上为重大资产损失;同一年度内多次发生资产损失,累计损失金额作为资产损失的认定标准。涉及违纪违法和犯罪行为查处的损失标准,遵照相关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前款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

第二十三条 资产损失金额及影响,可根据司法、行政机关等依法出具的书面文件,具有相应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专业技术鉴定机构等专业机构出具的专项审计、评估或鉴证报告,以及企业内部证明材料等,进行综合研判认定。

第二十四条 相关违规经营投资与重大决策虽尚未形成事实资产损失,但确有证据证明资产损失在可预见未来将发生,且能可靠计量资产损失金额的,经中介机构评估可以认定为或有损失,计入资产损失。

第四章 责任认定

第二十五条 省属企业经营管理有关人员任职期间违反规定,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职责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或其他严重不良后果的,应当追究其相应责任。违规经营投资与重大决策责任根据工作职责划分为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

第二十六条 直接责任是指相关人员在其工作职责范围内,违反规定,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职责,对造成的资产损失或其他严重不良后果起决定性直接作用时应当承担的责任。

企业负责人存在以下情形的,应当承担直接责任:

(一)本人或与他人共同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国有资产监管规章制度和企业内部管理规定。

(二)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国有资产监管规章制度和企业内部管理规定。

(三)未经规定程序或超越权限,直接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

(四)主持相关会议讨论或以其他方式研究时,在多数人不同意的情况下,直接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

(五)将按有关法律法规制度应作为第一责任人(总负责)的事项、签订的有关目标责任事项或应当履行的其他重要职责,授权(委托)其他领导人员决策且决策不当或决策失误等。

(六)其他应当承担直接责任的行为。

第二十七条 主管责任是指相关人员在其直接主管(分管)工作职责范围内,违反规定,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职责,对造成的资产损失或其他严重不良后果应当承担的责任。

第二十八条 领导责任是指企业主要负责人在其工作职责范围内,违反规定,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职责,对造成的资产损失或其他严重不良后果应当承担的责任。

第二十九条 省属企业所属子企业违规经营投资与重大决策致使发生本条第二款、第三款所列情形的,上级企业经营管理有关人员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上一级企业有关人员应当承担相应责任的情形包括:

(一)发生重大资产损失且对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的。

(二)多次发生较大、重大资产损失,或造成其他严重不良后果的。

除上一级企业有关人员外,更高层级企业有关人员也应当承担相应责任的情形包括:

(一)发生违规违纪违法问题,造成资产损失金额巨大且危及企业生存发展的。

(二)在一定时期内多家所属子企业连续集中发生重大资产损失,或造成其他严重不良后果的。

第三十条 省属企业违反规定瞒报、漏报或谎报重大资产损失的,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比照领导责任和主管责任进行责任认定。

第三十一条 省属企业未按规定和有关工作职责要求组织开展责任追究工作的,对企业负责人及有关人员比照领导责任、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进行责任认定。

第三十二条 省属企业有关经营决策机构以集体决策形式作出违规经营投资与重大决策,或实施其他违规经营投资与重大决策行为,造成资产损失或其他严重不良后果的,应当承担集体责任,有关成员也应当承担相应责任,经证明曾表明异议并记载于会议记录的,可免除相应责任。

第五章 责任追究处理

第三十三条 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理方式包括组织处理、扣减薪酬、禁入限制、纪律处分、移送国家监察机关或司法机关等,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合并使用。

(一)组织处理。包括批评教育、责令书面检查、通报批评、诫勉、停职、调离工作岗位、降职、责令辞职、免职等。

(二)扣减薪酬。扣减和追索绩效年薪(绩效薪金、奖金)或任期激励收入,终止或收回其他中长期激励收益,取消参加中长期激励资格等。

(三)禁入限制。五年直至终身不得担任国有企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四)纪律处分。由相应的纪检监察机构查处。

(五)移送国家监察机关或司法机关处理。依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移送国家监察机关或司法机关查处。

第三十四条 省属企业发生资产损失,经过查证核实和责任认定后,除依据有关规定移送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处理外,应当按以下方式处理:

(一)发生一般资产损失的,对直接责任人和主管责任人给予批评教育、责令书面检查、通报批评、诫勉等处理,可以扣减和追索责任认定年度50%以下的绩效年薪(绩效薪金、奖金)。

(二)发生较大资产损失的,对直接责任人和主管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诫勉、停职、调离工作岗位、降职等处理,同时按照以下标准扣减薪酬:扣减和追索责任认定年度50%-100%的绩效年薪(绩效薪金、奖金)、扣减和追索责任认定年度(含)前三年50%-100%的任期激励收入并延期支付绩效年薪(绩效薪金、奖金),终止尚未行使的其他中长期激励权益、上缴责任认定年度及前一年度的全部中长期激励收益、五年内不得参加企业新的中长期激励。

对领导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诫勉、停职、调离工作岗位等处理,同时按照以下标准扣减薪酬:扣减和追索责任认定年度30%-70%的绩效年薪(绩效薪金、奖金)、扣减和追索责任认定年度(含)前三年30%-70%的任期激励收入并延期支付绩效年薪(绩效薪金、奖金),终止尚未行使的其他中长期激励权益、三年内不得参加企业新的中长期激励。

(三)发生重大资产损失的,对直接责任人和主管责任人给予降职、责令辞职、免职和禁入限制等处理,同时按照以下标准扣减薪酬:扣减和追索责任认定年度100%的绩效年薪(绩效薪金、奖金)、扣减和追索责任认定年度(含)前三年100%的任期激励收入并延期支付绩效年薪(绩效薪金、奖金),终止尚未行使的其他中长期激励权益、上缴责任认定年度(含)前三年的全部中长期激励收益、不得参加企业新的中长期激励。

对领导责任人给予调离工作岗位、降职、责令辞职、免职和禁入限制等处理,同时按照以下标准扣减薪酬:扣减和追索责任认定年度70%-100%的绩效年薪(绩效薪金、奖金)、扣减和追索责任认定年度(含)前三年70%-100%的任期激励收入并延期支付绩效年薪(绩效薪金、奖金),终止尚未行使的其他中长期激励权益、上缴责任认定年度(含)前三年的全部中长期激励收益、五年内不得参加企业新的中长期激励。

第三十五条 省属企业所属子企业发生资产损失,按照本办法应当追究省属企业有关人员责任时,对相关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诫勉、停职、调离工作岗位、降职、责令辞职、免职和禁入限制等处理,同时按照以下标准扣减薪酬:扣减和追索责任认定年度30%-100%的绩效年薪(绩效薪金、奖金)、扣减和追索责任认定年度(含)前三年30%-100%的任期激励收入并延期支付绩效年薪(绩效薪金、奖金),终止尚未行使的其他中长期激励权益、上缴责任认定年度(含)前三年的全部中长期激励收益、三至五年内不得参加企业新的中长期激励。

第三十六条 对承担集体责任的省属企业有关经营决策机构,给予批评教育、责令书面检查、通报批评等处理;对造成资产损失金额巨大且危及企业生存发展的,或造成其他特别严重不良后果的,按照规定程序予以改组。

第三十七条 责任认定年度是指责任追究处理年度。有关责任人在责任追究处理年度无任职或任职不满全年的,按照最近一个完整任职年度执行;若无完整任职年度的,参照处理前实际任职月度(不超过12个月)执行。

第三十八条 对同一事件、同一责任人的薪酬扣减和追索,按照党纪处分、政务处分、责任追究等扣减薪酬处理的最高标准执行,但不合并使用。

第三十九条 相关责任人受到诫勉处理的,六个月内不得提拔、重用;受到调离工作岗位处理的,一年内不得提拔;受到降职处理的,两年内不得提拔;受到责令辞职、免职处理的,一年内不安排职务,两年内不得担任高于原任职务层级的职务;同时受到纪律处分的,按照影响期长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相关责任人从重或加重处理:

(一)资产损失频繁发生、金额巨大、后果严重的。

(二)屡禁不止、顶风违规、影响恶劣的。

(三)强迫、唆使他人违规造成资产损失或其他严重不良后果的。

(四)未及时采取措施或措施不力导致资产损失或其他严重不良后果扩大的。

(五)瞒报、漏报或谎报资产损失的。

(六)拒不配合或干扰、抵制责任追究工作的。

(七)其他应当从重或加重处理的。

第四十一条 对省属企业经营管理有关人员在企业改革发展中所出现的失误,不属于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当谋利、主观故意、独断专行等的,根据有关规定和程序予以容错。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对违规经营投资与重大决策相关责任人从轻或减轻处理:

(一)情节轻微的。

(二)以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或履行企业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为目标,且个人没有谋取私利的。

(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党章党规党纪、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等没有明确限制或禁止的。

(四)处置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下,个人或少数人决策,事后及时履行报告程序并得到追认,且不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的。

(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挽回资产损失并消除不良影响的。

(六)主动反映资产损失情况,积极配合责任追究工作的,或主动检举其他造成资产损失相关人员,查证属实的。

(七)其他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理的。

第四十二条 对于违规经营投资与重大决策有关责任人应当给予批评教育、责令书面检查、通报批评或诫勉处理,但是具有本办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可以免除处理。

第四十三条 对违规经营投资与重大决策有关责任人减轻或免除处理,须由作出处理决定的省属企业党委或省国资委党委批准。

第四十四条 相关责任人在责任认定年度已不在本企业领取绩效年薪(绩效薪金、奖金)的,按离职前一年度全部绩效年薪(绩效薪金、奖金)及前三年任期激励收入总和计算,参照本办法有关规定追索扣回其薪酬。

第四十五条 对违反规定,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职责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或其他严重不良后果的省属企业董事、监事以及其他有关人员,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有关规章制度和本办法等对其进行相应处理。

第六章 责任追究工作组织体系及职责

第四十六条 省国资委党委会在责任追究工作中的主要职责:

(一)研究审议省属企业发生的重大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工作。

(二)研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处理意见,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办理。

(三)听取省国资委责任追究机构的责任追究工作报告。

第四十七条 省国资委在责任追究工作中的主要职责:

(一)研究制定省属企业责任追究有关制度。

(二)组织开展省属企业发生的重大资产损失或产生严重不良后果的较大资产损失,以及涉及省属企业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工作。

(三)认为有必要直接组织开展的省属企业及其所属子企业责任追究工作。

(四)对省属企业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专项核查。

(五)对需要省属企业整改的问题,督促企业落实有关整改工作要求。

(六)指导、监督和检查省属企业责任追究相关工作。

(七)建立省属企业禁入限制人员信息管理平台,推进禁入限制人员信息在国资监管系统的综合利用。

(八)建立责任追究工作案例库,以适当方式通报省属企业责任追究工作情况。

(九)其他有关责任追究工作。

第四十八条 省国资委内设专门责任追究机构,负责省属企业责任追究工作,受理有关方面按规定程序移送和报告的省属企业及其所属子企业违规经营投资与重大决策的问题和线索,初步核实后进行分类处置,并采取督办、联合核查、专项核查等方式组织开展有关核查工作,认定相关人员责任,研究提出处理的意见建议,督促企业整改落实。对违反党的纪律、涉嫌职务违法、职务犯罪以及属于其他责任追究部门处理的问题和线索,移送纪检监察机关或有关部门处置。

第四十九条省属企业党委统一负责本企业的责任追究工作。

省属企业主要负责人是责任追究工作第一责任人,负责建立健全本企业的责任追究工作体系和开展责任追究相关工作。省属企业可以明确一名班子成员(与责任追究工作职责不相冲突)具体负责责任追究工作。

第五十条 省属企业在责任追究工作中的主要职责:

(一)研究制定本企业责任追究有关制度。

(二)负责本企业责任追究工作体系建设。

(三)组织开展本级企业发生的一般或较大资产损失及各级子企业的责任追究工作。

(四)按照省国资委要求组织开展有关责任追究工作。

(五)其他有关责任追究工作。

第五十一条 省属企业责任追究工作体系建设应当覆盖全级次企业。省属企业应当新设或确定审计部门为责任追究职能部门,落实责任追究部门编制,配强配齐专职工作人员,承担全集团的责任追究具体工作。

第五十二条 省属企业应当建立责任追究工作报告制度。报告的主要事项:

(一)本企业受理的违规经营投资与重大决策问题和线索,应当于受理后15个工作日内报送。

(二)本企业违规经营投资与重大决策问题和线索的核查处理情况,应当于作出处理决定后15个工作日内报送。

(三)责任追究工作年度自评报告,以专项报告形式于次年1月31日前报送。自评报告内容主要包括:责任追究工作开展情况,责任追究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建设情况,监督追责工作情况,工作亮点、成效及工作打算、建议等。

第五十三条 省属企业未按规定和有关工作职责要求组织开展责任追究工作的,省国资委依据相关规定,对有关省属企业负责人进行责任追究。

第五十四条省国资委和省属企业有关人员,对企业违规经营投资与重大决策等重大违规违纪违法问题,存在应当发现而未发现或发现后敷衍不追、隐匿不报、查处不力等失职渎职行为的,严格依纪依规追究纪律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国家监察机关或司法机关查处。

第七章 责任追究工作程序

第五十五条 开展省属企业责任追究工作一般应当遵循受理、初步核实、分类处置、核查、处理和整改等程序。

第五十六条 受理有关方面按规定程序移送的违规经营投资与重大决策的问题和线索,并进行有关证据、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

第五十七条 省国资委专门责任追究机构受理下列企业违规经营投资与重大决策的问题和线索:

(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中发现的。

(二)纪检监察、巡视、审计以及其他有关部门移送的。

(三)省属企业报告的。

(四)其他有关违规经营投资与重大决策的问题和线索。

第五十八条 对受理的违规经营投资与重大决策问题和线索,及相关证据、材料进行必要的初步核实工作。

初步核实的工作一般应于30个工作日内完成,根据工作需要可以适当延长。

初步核实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一)资产损失及其他严重不良后果的情况。

(二)违反有关规定情况。

(三)是否属于责任追究范围。

(四)有关方面的处理建议和要求等。

第五十九条 根据初步核实情况,对确有违规违纪违法事实的,按照规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进行分类处置。

分类处置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一)属于省国资委责任追究职责范围的,由省国资委专门责任追究机构组织实施核查工作。

(二)属于省属企业责任追究职责范围的,移交和督促相关省属企业进行责任追究。

(三)属于其他有关部门责任追究职责范围的,移送有关部门办理。

(四)涉及省管干部违规经营投资与重大决策的问题和线索,报经山西省纪委监委同意后,按要求开展有关核查工作。

(五)违反党的纪律、涉嫌职务违法的问题和线索,移送纪检监察机关办理。

(六)涉嫌职务犯罪的问题和线索移送纪检监察机关办理,涉嫌其他经济犯罪的问题和线索,移送司法机关办理。

第六十条 省国资委对违规经营投资与重大决策事项及时组织开展核查工作,核实责任追究情形,确定资产损失程度,查清资产损失原因,认定相关人员责任等。

结合省属企业减少或挽回资产损失工作进展情况,可以适时启动责任追究工作。

第六十一条 核查工作可以采取以下工作措施核查取证:

(一)与被核查事项有关的人员谈话,形成核查谈话记录,并要求有关人员作出书面说明。

(二)查阅、复制被核查企业的有关文件、会议纪要(记录)、资料和账簿、原始凭证等相关材料。

(三)实地核查企业实物资产等。

(四)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对有关问题进行审计、评估或鉴证等。

(五)其他必要的工作措施。

第六十二条 在核查期间,对相关责任人未支付或兑现的绩效年薪(绩效薪金、奖金)、任期激励收入、中长期激励收益等均应暂停支付或兑现;对有可能影响核查工作顺利开展的相关责任人,可视情况采取停职、调离工作岗位、免职等措施。

第六十三条 核查工作一般应于6个月内完成,根据工作需要可以适当延长。

核查工作结束后,一般应当听取企业和相关责任人关于核查工作结果的意见,形成资产损失情况核查和责任认定报告。

第六十四条 省国资委根据核查工作结果,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相关程序对相关责任人追究处理,形成处理决定,送达有关企业及被处理人,并对有关企业提出整改要求。

被处理人对处理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在处理决定送达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申诉,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申诉期间不停止原处理决定的执行。

第六十五条 省国资委或省属企业作出处理决定的,被处理人向作出该处理决定的单位申诉。

省国资委和省属企业应当自受理申诉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复核,作出维持、撤销或变更原处理决定的复核决定,并以适当形式告知申诉人及其所在企业。

第六十六条 省属企业应当按照整改要求,认真总结吸取教训,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优化业务流程,完善内控体系,堵塞经营管理漏洞,建立健全防范经营投资与重大决策风险的长效机制。

省属企业应在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向省国资委报送整改报告及相关材料。

第八章 协同联动

第六十七条 省属企业应当将本企业发生的属于省国资委受理范围的违规经营投资与重大决策问题和线索及时报告省国资委。

第六十八条省国资运营公司依据本办法第六十七条报告相关问题和线索的同时,应当将履行管资本职责过程中发现的省属企业违规经营投资与重大决策问题和线索及时移送省国资委。

第六十九条省国资委各处室、直属单位在对省属企业监督管理工作中,发现省属企业存在本办法第七条至第十九条所列违规经营投资与重大决策的问题和线索,在按照工作职责予以处置和督促整改的同时,移送省国资委专门责任追究机构。驻委纪检监察组对需省国资委办理的省属企业违规经营投资与重大决策问题和线索,按照有关规定移送。

第七十条 纪检监察机关及巡视、组织、审计、应急管理、生态环境、人力资源等有关部门在工作过程中发现省属企业存在本办法第七条至第十九条所列违规经营投资与重大决策的问题和线索,及时移送省国资委。

第七十一条 省国资委受理违规经营投资与重大决策问题和线索后,按照相关程序进行核查,并将办理情况和处理结果及时反馈移送方。

第七十二条 涉及省管干部的责任追究,由省国资委研究提出处理意见,报省委组织部,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办理。

省国资委按照省委组织部要求,适时提供省属企业相关经营管理人员的责任追究处理情况。

第七十三条 省国资委对受理的违规经营投资与重大决策问题和线索经初步核实,按照本办法第五十九条进行分类处置,涉及企业党的建设、安全生产、维护稳定、职工权益、社会责任、环境污染责任事故、企业机构调整、企业领导人员及其他经营管理人员职务调整等方面,移送省委组织部、应急管理厅、生态环境厅、总工会、扶贫办等有关部门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七十四条省属企业应当建立内部违规经营投资与重大决策问题和线索移送办理反馈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纪检监察、巡察、审计、财务、法律、人力资源等部门的监督作用,形成联合实施、协同联动、规范有序的责任追究工作机制。企业相关业务管理及专业监督部门工作中发现的违规经营投资与重大决策问题和线索,应当及时移送责任追究职能部门,责任追究职能部门应当及时查办并反馈办理情况。

第七十五条 在违规经营投资与重大决策事项核查工作中,对确有工作需要的,负责核查的部门可提请纪检监察机构提供必要支持。

第七十六条 省属企业责任追究职能部门应当做好与企业纪检监察机构的协同配合。

第九章 工作保障

第七十七条 省国资委和省属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信息公开规定,逐步向社会公开违规经营投资与重大决策核查处理情况及有关整改情况等,接受社会监督。

第七十八条 省国资委和省属企业应当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责任追究工作,推进相关数据信息的报送、归集、共享和综合利用,建立省属企业禁入限制人员信息管理平台等,加大信息化手段在发现问题和线索、专项核查、责任追究等方面的运用力度。

第七十九条负责责任追究工作的相关人员与有关事项或相关责任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主动申请回避。

第八十条 责任追究工作可以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对有关问题进行审计、评估或鉴证,省国资委委托专业机构发生的费用由省财政预算给予全额保障。省属企业应当保证中介机构聘用费用等相关专门经费投入,保障责任追究工作开展的专业性与及时性。

受托社会中介机构对所出具的专项审计、评估或鉴证报告的合法性、真实性、可靠性承担责任,违反国家有关法规、提供虚假信息的,按照委托业务合同的约定处理,委托人有权提起诉讼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十章 附则

第八十一条省属企业应当根据本办法,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统一研究制定适用于集团全级次企业的责任追究制度,报省国资委备案,要细化责任追究的范围、资产损失程度划分标准等。损失程度划分标准原则上不得宽于本办法规定的标准。

第八十二条 各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可以参照本办法,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市国有企业责任追究相关制度规定。

第八十三条国有参股企业责任追究工作,可参照本办法向国有参股企业股东会提请开展责任追究工作。

第八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国资委负责解释。

第八十五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山西省省属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实施办法(试行)》(晋国资发〔2018〕21号)同时废止。

关闭窗口
贠钊为省国资委全体党员干部讲党课-山西国资网

版权所有: 山西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Copyright(c) 2017 gzw.shanxi.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滨河西路129号(原焦煤双创基地)A座  
网站标识码1400000069   
晋ICP备05000580号     晋公网安备 14010502050639号